2010年4月10日 星期六

南京後記

玄武湖面對南京車站,結束這趟南京行後提前到車站候車.

正好遇到夕陽, 但是灰濛濛的天氣讓色溫不夠.



湖面很廣,環繞整各湖面的公園硬體設備很不錯.




每次來大陸總有時空交錯的感覺,圍繞在古式建築裡的高樓大廈讓我分不清時代.






走到哪裡都是己的水泄不通的人潮也是愛飛最怕的場景,

每次看到想拍攝的題材,就會有人再你面前擋住或是在你按下快門那一刻從你鏡頭前大剌剌的走過去.


硬體設備真的是沒話說, 整各車站的建築非常現代化.

但是進入到裡面簡直會瘋掉,記得要進入車站月台前,愛飛已經被擠到雙腳都可以騰空了.

還不怕死的跟身旁硬擠的大陸當場吵架....



終於撘上合協號的一等艙...

一邊享用麥當勞,一邊回憶這兩天的旅程,也一邊擔心隔日又要再工廠走動的稽核行程.




南京明孝陵

明孝陵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諡「孝慈」,故名孝陵。坐落在南京紫金山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7屆會議 2003年7月3號決定,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其周邊的常遇春墓、仇成墓、吳良墓、吳楨墓及李文忠墓等5座功臣墓也同時被划入世界遺產保護範圍。



種類繁多的梅花真的很吸引愛飛的鏡頭!



梅花遍佈整各陵區,三月的南京氣溫宜人,梅花盛開,到訪南京此刻相當適合.




 陵墓內一間御碑殿,陳列著五塊碑。根據《中山陵史話》等書籍記載,這裡曾有明孝陵的一道中門,但毀於戰火,清代在中門的基礎上改建碑殿,並豎立了五座高大的石碑,至今遊客們還能見到其中的三尊。





正中有一塊大石碑,下有馱碑龜趺。其馱碑龜趺與眾不同,脖子出奇地短。清朝康熙皇帝一生中六次南巡,五次拜謁明孝陵,行跪九叩大禮。石碑上書「治隆唐宋」四個金字,是康熙第三次南巡時(1699年)親筆題書,並由曹雪芹的祖父、當時的「江南織造」郎中曹寅立碑。碑高3.85米,寬1.42米,厚度0.38米。「治隆唐宋」的意思是頌揚明太祖治國方略超過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東西有臥碑兩塊,東邊一塊刻載康熙第一次謁陵紀事,西邊一塊刻記康熙帝第三次謁陵情形。


明孝陵享殿遺址御路石雕御路石雕,古名丹陛,位于台階的正中間,封建年代是只有皇帝才能行走的路,所以雕刻十分精美。孝陵享殿遗址的丹陛風化比較厲害,所以有欄杆圍護著。




明孝陵的朱紅大門坐北朝南,正對梅花山,門額上書“明孝陵”三字。碑亭後原建有兩禦亭,西邊叫宰牲亭,東邊的稱具服殿,今均已毀壞,僅存一些石柱和石井欄等。在原享殿的位置上尚可見到64個石柱的基礎,由此可以想像當年享殿的規模是很大的。  現在享殿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復建,比原來的要小得多,內供奉朱元璋畫像。享殿後是一片縱深100餘米、寬數十米的空地,中間有甬道,兩邊林木茂盛。甬道盡頭有石橋,稱大石橋,又稱升仙橋,意思是過了此橋即為“仙界”。



享殿目前已經整修成販賣部,但是建築物的樑柱為當時享殿部分的餘樑.



往下走進入明孝陵方城,橋北是一座寬75米、高16米、進深31米的城堡式建築,稱方城。齣隧道東西各有石級可登城頂。城頂原建有宮殿式建築明樓,明樓頂部及木質結構已毀,現僅存四面磚墻。在方城頂上極目遠眺,東面有中山陵,南面是梅花山,西面有中山植物園,北面是“寶頂”,寶頂是一個直徑約400米的圓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馬皇后合葬的地宮。它的四周有條石砌成的石壁,其南邊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大字。四周樹木蔥蘢,松濤陣陣。


方城建築相當宏偉,兩側有東西壁環抱.




明孝陵明樓通道,通往明樓有一條陰暗潮濕但很高大的長通道,通往一代帝王的安息之處 -寶頂,由於長年渗水,建築物中的黏和劑 - 石灰與糯米汁被水渗带了出,形成很多鐘乳石,人們穿過這黑暗神秘的通道,通向一片光明。






方城的後面是朱元璋及皇后馬氏合葬的地宮俗稱「寶城」,是一個直徑約400米的圓形大土丘。寶城厚實堅固,依山勢高低起伏,下砌巨石,上用明磚壘築,厚約1米;在此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大字。



明孝陵神道,石象路前半段兩側立石獸6種12對,依次是:獅、獬、駱駝、象、麒麟、馬,每種4座,兩立兩臥。



石獸盡端立石望柱(又稱華表)一對,過此折向北,有石翁仲8軀,文臣武將各四,分立道旁。聽地陪說孝陵石人、石獸均是從雲南採來之高級石料整塊雕鑿而成,體積高大,生動粗獷,是明代皇陵石刻中的經典之作。



石翁仲.



孝陵石像生,孝陵石像生共18對,其中文臣3對、武將3對、站臥馬各1對、站坐麒麟各1對、站臥象各1對、站臥駱駝各1對、站坐鋑猊各1對、站坐獅子各1對。另有望柱1對。所有石雕像均以整塊石料雕成。不刻意追求形似,而注重神似,其風格粗獷、雄渾、樸拙、威武,氣度非凡。這組石雕對稱地排列在神道兩側,南北長800多米,構成威武雄壯的長長隊列,使皇陵顯得更加聖潔、莊嚴、肅穆。孝陵石像生是清代陵寢中規模最大、最具特色的一組。



明孝陵神道石刻風格多樣,造型厚重簡樸,以形體高大取勝,象、望柱等石刻皆為巨制。在雕刻技法方面,注重寫實,離巧於拙,多用減地技法,線條圓潤流暢,細徽處精雕細琢,甚至在象耳朵上雕刻齣若隱若現的耳脈、在獬豸和麒麟腦後雕刻齣千絲萬縷的鬃毛。



明孝陵神道石刻將整體宏大與局部精細融為一體,代表了中國明初石雕藝術的最高水準。





走在這世界文化遺產的美景中,唯一遺憾的是參觀的大陸遊客,不把這些視為珍貴的遺產,反而像是學校裡的遊樂園,小朋友與大人們紛紛爬上這些珍貴的石雕上,拍照留影!真不知道大陸政府對於為化遺產的保護有沒有常識.



走出神道後轉角撇見一處墓碑,上面刻有孫權墓.



從南京市區道中山陵與明孝陵的路上處處可見這高大美麗的法國梧桐

根據計程車司機的轉述,這些法國梧桐是由蔣介石所植.



南京靈谷公園

靈谷寺位于南京市中山陵東面1.5公里處。原稱為蔣山寺,建于南朝梁天監十三年(514年),是梁武帝為了安葬名僧寶訪而建立的寺院。明朝建都南京後,選擇龍蟠虎踞的鍾山西邊為皇家陵園,明太祖就把寺廟遷到中山東南麓。 1928年至1935年在原寺址建成的國民革命陣亡將士公墓。建國後改名此處為靈谷公園。


進大門過雨道後是無樑殿,因供奉無量佛而得名。又因整座建築全用磚石砌成,無樑無椽,故又稱“無樑殿”。為靈谷寺僅存的一座古建築。

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明正統年間(1436-1449年)。清康熙、嘉慶、道光年間均重修過,但主要結構始终未變。太平天國時,清軍江南大營設此,殿内牆上書刻孫中山的《總理遺囑》,與國民革命陣亡將士名單。無樑殿後是陣亡將士第一公墓,此墓連同位於東西各300 米處的 第二、第三公墓共埋葬北伐與抗日陣亡將士1029名.


整座殿寺見不到樑與緣的結構,愛飛走進去一會兒立即感覺一陣暈眩,所以趕快找Fina離開,也不敢在裡面拍攝任何照片.事後Fina也說,她也感覺陰森, 跟我一樣不敢拍照哩~所以只在門口往內部拍攝.



靈谷塔,塔高66米,九層八面,底層直徑14 米,頂層直徑9米,為花崗石和鋼筋混凝土混合结構。1933年建成, 當时稱陣亡將士紀塔,俗稱九層塔。

從下往上俯視,我們在猶豫著要不要依著樓梯爬上去...

走了一天多的腳有點不聽使喚,加上週五前在工廠稽核走動了好幾天,

其實有點想放棄哩 ~




最後兩人互相打氣一下,決定攻頂囉~



塔内為螺旋式台階繞中心石柱而上,總計252級,每層均以藍色琉璃瓦披檐,

塔外是一圈走廊,廊沿 有石欄圍護,供遊人憑欄遠眺。



就這樣爬爬停停,我們終於攻堅塔頂....遠眺中山陵...不過有懼高症的愛飛,有點腿軟~





從塔下密密麻麻的人影,可以看出我們站在多高的塔頂了..




2010年4月6日 星期二

南京中山陵

第二天一早立即出發往中山陵,聽說中山陵與明孝陵佔地很大,怕時間不夠!

在售票口可以直接買中山陵與明孝陵套票,RMB140-(便宜十元喔)




處處可見南京美麗的梅花..顏色種類很多.



入口處的Gate,往後可以看見遙遠的後方有三棟建築物

中山陵為孫中山先生的長眠處,此處為他的碑與墓.




這裡的中央是孫中山先生的字跡"天下為公".




在往下走就可以看到他的碑.大陸人對孫中山的尊敬程度跟我們差不多,

因為對他們而言國父是推翻滿清建立民國的偉人.






一直往樓梯上走最後一凍建築物就是放置他的石棺處,提供給民眾瞻仰.




樓梯又陡又高,幸好是不太熱的春天...




從至高點往下看其實很美,因為中山陵位於山上.




這一棟建築物就是放置國父的石棺處,民眾可以進入瞻仰, 但不能拍照,所以無法提供出來現場狀況.